伊犁地名由来

    伊犁是中国西部边陲的一块宝地,地处亚欧大陆腹地,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。古代伊犁,泛指伊犁河流域及巴尔喀什湖以东、以南的广大地区,也是亚洲内陆腹地最富传奇色彩的地方,自古闻名遐迩。如今的伊犁是指伊犁哈萨克自治州,这是全国的即辖地区(塔城、阿勒泰)又辖县市(八县二市)的副省级自治州,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,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十分之一,人口419.31万人,有哈萨克、汉、维吾尔、回、蒙、锡伯等47个民族,世居民族有13个,素有“东方人种博物馆”之称。
    “伊犁”因河而得名,史称伊列(汉)、伊例(晋)、伊丽、帝帝河(唐),在马赫穆德·喀什噶里编撰的《突厥语大词典》中称“伊拉”,元明时期又称之为“亦列”、“亦力”等。上述称语都是汉语译音,其含义和语种目前还不清楚。
    “伊犁”这一称谓是清代乾隆年间正式确定的,始于乾隆对准噶尔贵族叛乱的平定。当时兵部尚书梁诗正在《平定准夷颂》中将此决胜之地首称“伊犁”,乾隆皇帝欣然应允。其后,保和殿大学士傅恒等受命编辑的《西域同文志》时,正式将其规范为“伊犁”,取义于“犁庭扫阁”(又称“犁庭扫穴”,即将庭院犁平整用来种地。)寓意为平定准噶尔功盖千秋,西陲从此永保安宁。鉴于伊犁的重要地位,乾隆二十七年(1762年)清政府在今伊犁的霍城县惠远乡设立“总统伊犁等处将军”,统辖天山南北各路住防城邑及归附清朝的中亚和哈萨克各部,节制西域各军政事务及外藩事务,成为西域最高军政长官。自此,伊犁也就成为统辖西域各地军政、文化中心。
    据史料记载,伊犁最早为塞人聚居,西汉文帝四年(公元前176年)从敦煌、祁连山一带西迁的大月(rúo)氏灭塞,占据伊犁。汉武帝初(公元前140年左右)乌孙昆莫猎骄靡率众西逐伊犁河流域的大月氏,在此重新建国(史称乌孙国)。之后依次为柔然、西突厥、准噶尔蒙古,及至清朝平定西域,前后跨越二千余年,上述每一个民族均属不同语系,而“伊犁”这一名称在日常生活中又为各民族所共同援用,并无语种之争,很难说“伊犁”是哪一个民族的语言,权且将其视为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各民族共同所有吧!

 


【字体: 】【打印文章

相关文章

    没有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