危机管理:中外有何不同

危机管理:中外有何不同

    接二连三的名企危机,使我们不得不关注危机管理策略的重要性。在处理这些危机事件中,我国企业和发达国家企业存在什么差异?

  市场环境

  国外在危机处理中一般会采取先调查、再确定策略、最后实施的三步骤。第一步骤向来都是调查事件,而在国内就不一定行得通。理性与非理性是中外消费市场最根本的不同。所谓理性就是‘调查在先’,然后再确定对策。国外一系列著名的危机管理事件都成功实行了这一原则。但对于国内的消费市场来说,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往往是非理性的,而且非常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。所以我认为,一般情况下,国内危机管理应奉行‘策略先行’的原则。

  目前,国内市场环境不像国外那样成熟。市场不会理性地等待所谓的“调查结果”,尤其是国内的危机事件大多涉及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,如果企业没有在第一时间拿出对策,很快就会被市场抛弃,一旦错过尚佳时期,即使后来拿出可信的证据,也很难再挽回市场信任度。

  传播范围

  国内媒体在危机事件中所处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,对于某一类危机在执行力方面还有一个基本原则应该是“有限传播”。在国内,危机事件一旦出现,很容易迅速扩大。而且国外的危机事件多发生在管理者丑闻或企业的违法事件上。国内则更多的是产品质量方面,所以非常容易引起消费者的认同。那么就应该尽可能把事件控制在最小范围,知道的人越少就越容易应对。

  一般来说,危机管理策略是否成功,很明显的一个指标就是策略实施后,一个月或者几个月的时间里,销售额有没有大的影响。如果没有,那你就已经胜利了;如果有,你的策略就失败了。

  企业观念

  如果发生危机后再去调查、去制定策略,实际上是在耽误企业的时间。这是国内危机管理中最大的瓶颈。对于企业来说,越是知名企业、市场占有率越高,在危机事件中的损伤程度就越大。从2001年的‘紫光笔记本事件’来看,当时紫光使用的‘问题CPU’国内很多厂商都在使用,但紫光却成了危机事件的最大受害者。从国内销售榜第一名到几乎完全从市场上消失,付出了惨痛的代价。” 王微表示,一些危机事件可能有一些其他外部因素在里面。但不管怎么样,你不善于处理、不尽快的处理,就要付出代价


 


【字体: 】【打印文章

相关文章

    没有相关内容